查看原文
其他

聚光行动VOL.1 | 在自我拉扯中成就自我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 2022-04-18


我们对托尔斯泰的了解,最多的是他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悲天悯人的气息。


其实他也有许多颇受争议的地方,比如他孤僻、自傲,明明是富人出身却心疼穷人,比如与妻子决裂等等。


一个人,往往都有很多面,作家也不例外。在《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中,学者张建华从托尔斯泰的生活与创作讲起,探寻他复杂的精神世界、参透他和他背后的俄罗斯历史,把他一如既往袒露的对自身的认识,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给我们听。


很多人说“了解托尔斯泰就是在了解自我,了解那些生而为人必须思考一次的命题”,尤其是,身处“后疫情时代”,困惑、彷徨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知道,人应该怎样生活?人还可以怎样生活?


但“大家都说好,但都没读过”,“我买了很多课,但缺乏动力听”的阅读和学习困扰还是横亘在读者和巨著之间。


好在,有管家小伴发起的聚光行动,我们希望通过收听课程,走进托尔斯泰的一小片世界,给已经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阅读托翁”提供一点便利。


*以下,是小伴在“知识会员·聚光行动”第一期的打卡内容与快闪活动群中,收录参与者真知灼见。


本次聚光活动共500位会员成功报名参与,截至打卡结束日,共有198位知识会员完成了7天共9个章节的学习计划,获得了完成打卡的奖励图书。




对托翁的第一印象


“读不完的巨著,说不尽的金句,常读常新的经典。”


摄影师1876年在莫斯科为托尔斯泰拍摄的照片


@Ebatutu


说来惭愧没有完整读过一本托尔斯泰的书,希望通过7天的阅读学习引领自己去了解托翁,读他的书。今天学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人自己不变,那么文明和进步无论持续多长时间,人类的处境都不会得到改善。”


@吾青


以前读《安娜》,只顾着囫囵吞枣的浏览完故事情节,并没有在意文字背后流淌的伟大情怀,也没有欣赏行文中的高贵美感,只是为了看书而看书。这次以更慎重的态度重读名著,希望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chin


对托尔斯泰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小学的课本上,记得他很伟大,记得他的大胡子。年少时热衷于挖掘小众作家,对经典作家不为所动,甚至远离。兜兜转转,翻阅些许,方知经典可贵,可常阅常新。


@郑茵


最初读托尔斯泰的书,是五十多年前了,好不容易辗转借到他的书,总是无比珍贵,尽管那时还是个小学生,也许也不能完全读懂,但是囫囵吞枣地完全沉迷在书中,是他让懵懂的我,懂得了,真善美,懂得了反思和自省,是他让我爱上了俄罗斯文学,开始一个一个的去读他们的书,一直觉得他是我的启蒙老师。非常感谢这次三联的活动,又让久违的我与托翁进行交流了。


《战争与和平》与托尔斯泰的历史观


《战争与和平》电影剧照


“历史是偶然无规律的。”


@穆安


战争与和平中的历史观。托尔斯泰无疑是站在正义与公理,信奉真善美的道德基础上反思战争的,尽管战争有时候对人类来说无可避免。其中的历史观不禁让我想到《西线无战事》,在士兵厌恶时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继续作战?有时间该啃啃这本大部头了。


@angelakq


几乎所有人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杰作。但说真心话,读这本史诗巨著并不是一件让人很轻松愉悦的事。大量穿插在小说情节中的历史描写、托尔斯泰的思想理论,对小说叙述的流畅性无疑是有影响的。托尔斯泰时而以上帝的视角,言语犀利;时而又化身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纷扰的世界中彷徨迷茫。这部杰作的魅力远远超过一部小说,它更像是同一位伟人一起经历了一次思想之旅,心灵净化之旅。


@若存


这一节张建华老师主要谈到了《战争与和平》所体现的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历史是由无数偶然推动的,无数的偶然堆积起来形成了必然。没有拿破仑,世界历史也许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但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一个与拿破仑类似的另外一个什么人物,致使世界历史仍然朝向特定方向?历史是由有名有姓的少数大人物铸就的,还是无名无姓的茫茫大众铸就的?有名有姓的少数大人物的意志怎么转化为茫茫大众的意志?托尔斯泰可能有他自己的答案。


《战争与和平》中的生活景象与人物世界


电视剧版《战争与和平》剧照


“历史的主题是各民族和人类的生活。”


@山茆


托翁作为一个俄罗斯人,在俄罗斯民族的立场上描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战争中老贵族的死去,新贵族的诞生,新贵族产生了新的美好的品德。联想到第二次俄罗斯卫国战争,瓜分波兰,卡廷森林,后期苏联打到了德国,也发生了一些很不好的恶劣行为。有人评论,高尚的人已经在战争中死去了。我理解,死亡不会眷顾高尚者,但会被卑鄙者欺骗。战后的所谓美德,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若存


这一讲张建华老师分析了《战争与和平》中的四大家族和三大核心人物。这四大家族是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库拉金,罗斯托夫伯爵家温馨和睦,博尔孔斯基公爵家严肃正派,别祖霍夫伯爵家富庶安康,库拉金公爵家纸醉金迷。三大核心人物分别是罗斯托夫家的娜塔莎、博尔孔斯基家的安德烈和别祖霍夫家的皮埃尔。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灵动的、立体的:娜塔莎纯真善良,但也曾受到库拉金之子的诱惑,差点与其私奔;安德烈独立不羁,但也曾醉心功名;皮埃尔英勇质朴,但也曾放浪形骸。小说中提到真实的历史人物拿破仑和库图佐夫。小说不仅展现了拿破仑的野心和残暴,也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体恤民情;不仅展现了库图佐夫的敦厚和博爱,也表现了他的放荡和懦弱。读者能看出这些历史人物被迫卷入历史漩涡中心的身不由己,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抽象名词,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这些大人物形成对照的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小人物身上发出的光尽管微弱,但众多光点汇聚在一起,就足以照亮历史的前途。


《安娜·卡列尼娜》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我们从安娜的形象中读出了近代妇女的大不幸, 也读出了现代女性的大困惑、 大烦恼。”


@花时间思考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家庭的幸与不幸都是这个复杂社会的产物。我认同说像列文一样追求精神的富足与一种大爱是追求幸福的真谛,而不单单是追求爱情的甜美。但列文与安娜的不同在于他的家庭生活是相对圆满的,而从安娜的悲剧人生中可以发现,在个人幸福无法满足的前提下,我们似乎很难再会先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如何调整好个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找一个平衡,或许才是找寻幸福的关键。


@筱雁


小时候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也看过两版同名电影,但感觉自己受限于阅历与思想深度,当初只是将它看作是一个女性追求真爱却失败最终自杀的故事,到底是浅薄了。对,我之前读书观影都自动忽略了列文的故事情节,现在我觉得托尔斯泰创造列文这个人物,是将他作为与安娜互相对照的镜像人物来写的,这一点我还需要重读才能再了解更多。另外,也想重读《包法利夫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对比这两位女性的性格与命运。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宗教道德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中列文与吉娣的剧照


“所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都应该被称之为信仰。”


@穆安


一个很有用的观点:即信仰不仅仅是宗教,更是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肯定。一旦做出违心之事,就仿佛背叛了信仰,觉得痛苦也正是受到了惩罚。因此,善良的人往往更容易痛苦,因为道德标准更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自身信仰的讨论与矛盾,也是书与作者结合的魅力所在。


@旖旎壹童


家庭幸福不仅仅在于享受爱情,更在于男女两性最高程度的精神和谐,互敬互谅,勤劳纯洁,充满爱和希望,各自保持着独立的生活,思想精神空间,这才是家庭生活应有的幸福模样。


@138*****839


托尔斯泰说,人们之所以对自己以及相互之间做了很多恶事,就是因为一些意志薄弱犯有过失的人们自以为有权惩罚别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只有上帝才有权惩罚,而且只能通过人自身来完成。托尔斯泰认为任何人都无权对他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言行的对错善恶做出裁定或谴责,都不应该抱有抱怨批评和指责他人的念头和愿望。可是觉得天谴也要假手于人来实现,上帝给的惩罚难道一定是遭雷劈吗?


《伊凡·伊里奇之死》和《谢尔基神父》



“这是上帝的意思”


@186*****313


伊凡这一生之所以悲剧,因为他只为了世人认可的生活努力着,他从未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从未想过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他这一生直到死,才意识到他从未幸福快乐过。《小王子》中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被物质和欲望绑架。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关系中,投入到的内在灵魂里,这样才能避免一生从未活过的遗憾。


@蒂娜呀


“艺术应该做的事,让如今只有社会中优秀的人,对他周围人才拥有的一种兄弟般的情谊与爱,成为所有人习惯的情感与本能,宗教的共同的全人类的艺术的任务,在任何时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供区别善与恶的知识,确立人与人关系的真理与正义。” 文学大师的爱,深沉广博,满怀悲悯。想到当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只为了唤醒国人沉睡的灵魂,托翁亦是如此。他们纵然工于文字,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却只是工具,为的是传播思想。阅读大师,阅读名著,感受伟人的灵魂温度。


长篇小说《复活》与迷途灵魂的超度


话剧版《复活》中的玛斯洛娃    图源网络


“聂赫留朵夫也是托尔斯泰自己。”


@180*****849


初中读复活,并不理解为什么聂赫留朵夫最后没有和玛斯洛娃在一起,现在自己经历了几段或好或坏的感情,明白了些许其中的奥妙。真正的爱能够让人走向完满,所以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之间是爱、玛斯洛娃与西蒙松之间也是爱——他们两个对她的爱都让她有了自我觉醒,让她不断去追求更好的自我。但是从这两种爱的顺序和特点来看,聂赫留朵夫在他自我救赎路上对玛斯洛娃的爱更像是长者、老师的角色——把迷途的羔羊引回正确的道路;而西蒙松的爱是没有往事羁绊的,是本就在正确道路上的羔羊看到新同伴的喜悦与邀请。而对于玛斯洛娃来说,第一个阶段是她自我人生的矫正,第二个阶段是她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做出的独立选择。而聂赫留朵夫最后的成全也是因为爱。曾经他愧对于玛斯洛娃,后来他和玛斯洛娃一起共度了自我救赎历程,他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和过去决裂的新女性对未来生活和终身奋斗事业的选择。他深深地知道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他为“她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和幸福”而感动,所以这条救赎之路走到这里就该放手了。


@蓝啊蓝胖子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的黑暗是一直存在的,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上帝,因为恶魔的存在导致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关注远多于对别人的关注。聂赫留朵夫的救赎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救赎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满爱,充满善意,对恶意的东西去抵制去反抗,把内心中阴暗的部分洗涤干净,达到心灵的升华。


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托尔斯泰



“伟大的艺术家首先要认识到的是人性的丰富。”

@异域


托尔斯泰“主义”对于宗教意义的解读让人感动,个人非常有共鸣。因为对无法摆脱的死亡与孤独的恐惧,人类无助、迷茫,也会在对真理毫无感知的情况下走向恶的一面,这时,渺小的人类确实需要一种精神的感召和规训——它无关所谓的“上帝”是谁。 


@136*****012


我崇拜托翁的生命伦理说:“真正的人的生命始于理性意识——崇高信仰的生成;爱与善是人的理性意识的精义所在;人应该借助于爱与善的理性,战胜各种诱惑和罪恶,获得精神的重生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真正的贵族气质便是这对生命伦理的追求。


@Still water run deep


无论是读《战争与和平》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等托翁的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人性和道德是他坚守的两个价值向度,托翁所描绘的人性是丰富、复杂的,是多元共存、变动不居的,其中蕴藏着令人震惊的光芒或阴暗。在他的书里,主人公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再好的人可能也会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再十恶不赦的人也可能有人性闪光的时候,这与我们现实生活极为相似,所以极易引起共鸣。这大概就是经典文学的长盛不衰的道理了。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你看到陀斯妥耶夫斯基,告诉他我爱他。”

@安立


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比托尔斯泰伟大一点,我说我喜欢托尔斯泰比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多一点,为他的“人道主义”,为他将“善”和“爱”的温情施于笔下的女性,也为他“贵族的忏悔”深入我心。今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年,有文章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崇拜者几年前寥寥无几,但最初的一批崇拜者都是精英且人数在不断壮大。记得多年前还读过题为《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一文,大致意思是鲁迅从托尔斯泰那里得到人道主义真传,又与其“劝善”的反抗方式背离,从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多有共鸣。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个伟大的灵魂与鲁迅不断凝视是鲁迅这位斗士趋于成熟的过程,最终晚年的鲁迅则翻译高尔基和法捷耶夫的作品,旧俄作家只有果戈里和契科夫。如高尔基所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其深度,而谁又能否认,中国现代文学也曾受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 配图:关于托尔斯泰晚年出走的电影《最后一站》(德/2010) 配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老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感情远不如对托尔斯泰,但他确实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本次共学课程: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2021年11月,三联中读知识会员全新升级,小伴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海域”里,举起一个个小光点,聚集志趣味相投的同行者一起前行。


🎐这个“小光点”可能是1本好书,也可能是1门好课,更有可能是一次主题活动,总之,小伴会努力陪伴大家,把中读的知识宝藏读懂学透,让“灯塔”的人文之光,照得更亮。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信息


12月的聚光活动已经在暗自发力啦!期待与大家的“一期一会”哦!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信息


还没成为知识会员,且对我们的共学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上图


立刻解锁300+好课,也和我们一起聚光。


排版:杨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